Jan 31, 2018 发布者:
David Wilson提出了一个发展适当的早期儿童教育实践对社会具有很大价值的观点(通俗点讲就是孩子要上早教课)。他的文章再次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社会继续忽视这项有利于幼儿学术能力发展研究?
这个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但我相信,迄今只有一个理由可以解释这个问题,那就是,自从制度化学校教育开始以来,两种对立的教育观点一直在争夺主导地位。其中一种观点是先天论,认为一切都是天生的。成长是从内部的成长开始的,认为大脑有自己的认知方式,教育就是提供给大脑需要的内容,以适应孩子自己的成长。
另一种观点是后天伦,即白纸论,认为孩子的头脑是一张白纸,你画什么,它就变成什么。你教什么,孩子就知道什么。教育是提供给孩子应该的教育内容来进行的训练。
我相信这些差异不仅仅是智力上的,而是长期以来一直被公认的人气质上的差异。达尔文提到一些同事喜欢“抱成团”式工作而其他的同事喜欢“分离”式工作。这些类型也被称为“综合”与”对抗”。无论他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如何,有些人的大脑喜欢处理整个画面而另一些人则喜欢处理细节。毫不奇怪的是,那些看大图景的人把教育看成是后天论,而那些喜欢细节的人更喜欢大脑是先天论教育学理论。
气质差异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不是所有的研究都支持发展教育观。一些研究者在一般情况下,赞成社会和文化特殊性。其他研究者在公众面前展示婴儿的数字和其他能力。也就是说,研究人员还向社会展现了教育工作者之间的气质差异。《发展心理学》期刊和《儿童发展》期刊之间的差异就是这个证据。前者更关注实验设计和进步测量,后者则关注儿童通过学习获得的概念、技能和能力。
我认为我们应该把这两种方法看作是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对立的。毕竟,那些主张先天论的人,认为应该接受孩子内部成长的差异,在学习准备上认识到孩子个体差异性。而那些认为孩子是一张白纸的后天论者接受孩子学习数字和字母的需求。如果气质差异仅仅存在于教育偏好的后面,也许不同的儿童教育策略就变得非常简单。事实上,赞成发展教育方法研究可能仅仅推动那些具有相反气质的人,对改变方向变得更加抵制。
因此,我提出了一个彻底的建议:我们这些先天论教育工作者和后天论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一起努力找到一些共同点。通过共同努力,我们也许能够找到设计包括两种观点幼儿教育发展方案。
这样的计划将会更有优势,它不仅整合了成人的气质差异而且整合了儿童发展的气质差异。最后,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不仅要培养有能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而且也要培养有责任的为社会变得更美好而工作的公民。
看完后相信父母们心里都有了数:到底要不要孩子上早教班?怎样为孩子选择早教班?
作者戴维·艾尔金德 塔夫斯大学儿童发展名誉教授